唐朝紫微省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紫微省的一些知识点,和古代中书省为什么又被称为紫微省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唐朝政治发展大纲
〖One〗、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
〖Two〗、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Three〗、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
〖Four〗、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Five〗、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Six〗、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Seven〗、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积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Eight〗、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Nine〗、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
〖Ten〗、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1〖One〗、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1〖Two〗、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1〖Three〗、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1〖Four〗、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
1〖Five〗、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Two]、古代中书省为什么又被称为紫微省
〖One〗、紫微在我国古代是指紫微垣,自汉代起就用来比喻帝王的居处,即皇宫重地。唐代的中书省设在皇宫内,是国家比较高的政务中枢。《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徽令。”
〖Two〗、紫薇花名与“紫微”协音,字形相近,仅于“微”上多一草字头,加之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于是当中书省改名紫微省后,紫薇便被广泛植于皇宫中,由此我国紫薇的栽培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紫薇在统治阶层里受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规格待遇。
〖Three〗、尽管几年后,紫微之名废弃,复称中书省,但紫微省、紫微令的影响却深远。不仅让紫薇花在皇宫中扎下了根并向民间扩散,而且后来官场中凡任职于中书省的官员,皆喜以“紫微”别称之,如唐代诗人杜牧当过中书舍人,人称“杜紫微”。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也描述出紫薇花与紫微官署有着密切的联系。
[Three]、紫薇名字来源
〖One〗、在唐朝,紫薇被大量种植在长安城的皇宫之中。
〖Two〗、夜晚星空之中,有一颗闪亮的北极星。在古人眼中,北极星就是整个天空的中心,其它所有星体都围绕它而旋转。这个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北极星就位于地球自转轴的正北方。
〖Three〗、由于北极星看似天界的中心,古人觉得上帝一定深居于此,于是他们就将北极星称作帝星、北宸、紫宸、紫微等(紫有尊贵之意,而宸、微则有幽深之意)。
〖Four〗、如此看来,天界的中心是紫微,那么在人间的封建王朝呢,这个中心就是皇帝。
〖Five〗、所以有样学样,皇帝也就将自己的皇宫称为北宸、紫宸、紫微。
〖Six〗、皇宫叫紫微,所以宫中的代表性植物慢慢也被大众称为“紫薇”。
好了,关于唐朝紫微省和古代中书省为什么又被称为紫微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