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法医学著作
大家好,关于唐朝时期的法医学著作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列举隋唐时期在天文历法,医学和药物学,建筑,印刷术方面的成就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这部书非自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它的核心部分是在战国时完成,这就是说作为中传统营养学的理论体系,在战国时基本形成。《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各九卷、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
伊尹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食经》等书,系统地阐述了食疗的功效。该书虽已失传,但对食疗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隋书·经籍志》上,所收载《食经》有刘休《食方》一卷、《太官食经》五卷、《太官食法》十二卷、《黄帝杂饮食禁》二卷、《崔氏食经四卷》、《膳羞养疗》二十卷、《马琬食经》三卷等,与饮食养生有关书名不下40余种,现已全部佚失。其中某些书的片段资料尚可从《医心方》(日本丹波康赖于公元984年著)中找到所引内容。西晋末年政府南迁,从此时起,我国的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传统营养学也有了发展。若干由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对甲亢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能认识,并用有关食物来进行治疗。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药物学)著作。据考证,《神农本草学》的编辑成书约在汉代。全书共分三卷,共载药物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食物就有50多种左右。其中属上品的计22种,如酸枣、橘柚、葡萄、瓜子、大枣、海蛤、鲤鱼胆等;属中品类有食物19种左右,如干姜、海藻、酸酱、赤小豆、黍米、粟米、龙眼、蟹等;下品类有食物计9种,如洋桃、羊蹄、桃仁、杏仁等。他们既包括了米谷、菜蔬、虫鱼,也有禽类,谷、肉、果、菜尽全。这些食物至今仍在广泛食用。“食物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总的数量不多,但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说明当时对于某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肯定,是有关秦以前及两汉时期对于常见药用食物的总结。此外,书中还概括地记述了药物的配伍关系、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后世药物学有重要影响。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一书,以大量的食物入药,方载**247种,占全部**数的1/4.且其中绝大部分是日常食品。其他如矿物类中的食盐,人部药类中的乳汁,器物、物品类药中的蜜、猪脂、牛脂等又都是食物。而书中所载50余种病,半数左右疾病可以食治之,或以食养之。如载“以水一斗煮胶一升,米一升,熟而啜之”即以食疗癃闭;“煮鹿肉,野彘肉------”以食调养蚖疾(蛇咬伤)等,即是其例。
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医简》,记载治疗时的饮食宜忌,和以食物为药引与赋形剂。服药的药引有酒饮、米汁饮、酢浆饮、豉汁饮、含咽汁、醇酒和饮等。泡制方法如用醇酒渍之等。如用白蜜、脂肪、乳汁、骆酥等作赋形剂,同时还指出服药时的禁忌。如忌鱼肉、荤菜、酒辛等。据考证《五十二病方》和《医简》都属东汉时代作品。
东汉杰出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6年,现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甘麦大枣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他虽以汤液为主治病,但非常重视“饮食”的作用,例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就是一例。张仲景在“食疗”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专题,以讨论“食禁”问题为主,其论述极为详细。
东晋年间葛洪(284—364或343)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瘤(即单纯性甲状腺肿),用猪胰治消渴病(糖尿病)等,这些方法对后世有所启发。《肘后备急方》在对饮食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上,以及食疗方法的应用方面,较前人有所深入。
孙思邈(581—682)所著的《千金要方》被后人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证实用百科全书。作者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全书共三十卷,其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专篇,是我国最早的“食治“专论。它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第一,是首设“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第二,汇集食疗食物162种,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类,阐明其性味和作用。第三,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成就。不仅如此,还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消末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于无事之前”,发扬了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因此,它对饮食养生也非常重视,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如“每食必忌于杂,杂者或有所犯”等。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贵和,五味不可偏胜等。其他如老年养生、妇幼养生、四时养生等,也多有论述。
唐显庆时(公元659年间),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问世,他搜集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物药于一书,成了我国第一本传统营养学的专著。《食疗本草》原书早已遗佚,所幸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和敦煌残卷等书中,后由今人辑录复原才得以恢复原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书也是以食物为单元,其内容既有本草治疗类的“食宜”内容(药性、功效、主治、反畏等),也有食经类的“食忌”内容(食物本身以及配合使用的禁忌),同时还有大量的食疗方剂,讲述了食疗的具体运用方法和预期效果。将食疗的体、用结合,就形成了该书迥然不同于前人著作的一大特色,比《千金要方·食治》又前进了一步。
该书记载的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60余种,是唐代食疗物品种最丰富的一部著作。《食疗本草》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是注意反映当时的食疗经验和作者自家的食疗心得和见解,而不是单纯辑录前人著作。《食疗本草》还记载了许多来自实际经验的食忌内容。关于妊娠和小儿饮食禁忌,也是该书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些来自民间医药实践的食疗禁忌,一直受到后世医家和百姓的重视。
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此书约成于公元853年,《宋业·艺文志》著录作二卷,今已佚矢。现本为日本人从《高丽医方类聚》中采辑而成。《食医心鉴》系食疗专著,以食疗方为主,集方二百九十,一病数方,方症相应,简单明了。另,每病必有所论,虽不长,极有见地:如:糖尿病“愈不愈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疗,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虽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酒,二房室,三咸面食。能慎此者,虽不服,自可无他。不防此者纵金丹不救,良可悲夫,宜深思之。”书中有许多以药物为主加工制作成粥等形式的方剂,严格讲这一类药方已经超出传统营养学的研究领域,属于医疗范畴了。
《寿亲养老新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问世后为历代医家、养生专家所重视、流传较广。《寿亲养老新书》四卷,刊于1307年。第一卷为北宋陈直撰,本名《养老奉亲书》。第二卷至第四卷这三卷,是元代邹铉所续增,与陈直书合为一编,更题今名。第一卷广泛搜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方,摄养之方”,论述老人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内容涵盖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四时养老、食治养老、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等。邹铉续增三卷,充实了陈直论述,增补了六字气诀气功养生法、食后将息法、养性、种植、药酒养生等内容。《养老奉亲书》,也是一本老年传统营养学著作,记有食疗方剂162首,对老人的食治贡献甚大。
《饮膳正要》,元代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太医专门管理封建统治者的饮食营养,忽思慧在宫廷专司“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研究饮食营养,由此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保健实践经验,条件极为优越,再加参阅历代有关文献资料,著成此书,获得极大成就。《饮膳正要》共三卷,内容丰富,主要内容为食疗食谱、饮食制作、饮食禁忌、食疗食物等;全书并附有插图20多幅,图文并茂,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由于该书特殊的科学价值,因此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曾给予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救荒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撰者为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1361-1425)。初刻于永乐四年(1406)。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在灾荒时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出自历代本草著作的有138种,新增加的有276种。《救荒本草》作为一部开拓之作,已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受其影响,明代出现了一批食物本草学的著作,卢和的《食物本草》,汪颖的《食物本草》,王磐的《野菜普》,宁源的《食鉴本草》,周履清的《茹草编》,鲍山的《野菜博录》,姚可成的《食物本草》和《救荒野谱》,吴禄的《食品集》等。
《食物本草》,二十三卷,原题元李杲编辑,明李时珍参订。据现代学者考证,比较倾向于纯属托名,明末姚可成应是该书的编辑者。
明代冠以“食物本草”之名的著作较多,内容相近,似有承沿因袭,实质上皆系一脉相承。本书是在诸食物本草之基础上予以修订增辑,蔚为大观。全书分水、谷、菜、果、鳞、介、蛇虫、禽、兽、味、草、木、火、金、玉石、土等十六部,共收藏食疗食物1689种,是我国现存部头最大、内容最全面的食物本草学著作。《食物本草》详细介绍了食物的产地、性能、种类、食疗作用、用法等。内容充裕详实、阐述详尽,切合实用,其重要性实冠历代食物本草之首。尤其还广罗精撷了大量的水文资料,详细记载了各种水的药效,内容远较其他本草著作丰赡,是本书异于他书的精华部分,亦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亲身进行大量医疗、采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参阅了近800余种经史、方书、药书,历时30年,前后三易其稿,终于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所收载的药物达1892种,同时还有药图1000余幅。《本草纲目》收载了药物的多种名称,既有正名,也有异名。对于每一种药都详细阐明其性、味、主治、产地、鉴别,同时还有“发明”一项,综合历代医家以及自己的认识,每药最后还有附方,全书共收方子近10000余。
《食物本草会纂》是请康熙年间,由杭州人沈李龙编纂的。本书广辑群书,除当时流传的食疗书外,同时还博求往古,例如:孙思邈《千金方·食治》、孟诜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昝殷的《食医心鉴》、娄居中的《食治通说》、吴瑞的《日用本草》等,内容比较丰富。其自序中说:“一切知病由口入,故人日用饮食间,殊切戒严。但若纲目太繁,而他本太简,用广辑群书,除近时坊刻十余种外,博录往古,如淮南王崔浩之《食经》、孙思邈之《古今食治》等一一穷搜,摘其精要,益以见闻,著为是编。”这是一本搜集前人著作的食疗著作。全书共计十二卷,且有附图,自卷一至卷十,讲食物分为水部、火部、谷部、菜部、果部上、果部下、鳞部、介部、禽部、兽部计十部,是清代比较重要的一部传统营养学著作。
《调疾饮食辩》,是一部专门论列食物及其药用的本草、食疗著作,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作者章穆(约1743—约1813),江西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调疾饮食辩》一书,是作者晚年之作,为其一生丰富的临症经验于广博的文献知识的总结,是清代比较重要的一部传统营养学著作。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1700--1785)著,是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集清以前中医养生学理论之大成,是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老老恒言》共五卷,前四卷是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论述老年养生之道,第五卷为粥谱说。
费伯雄(1800--1870)撰有《费氏食养》,即《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鉴本草》介绍了谷、菜、瓜、果、味、鸟、兽、鳞、甲、虫、风、寒、暑、湿、燥、气、血、疾、虚、实等20类食物170余种食品,其食物分类前面按食物种类分,后者则按传统营养学中的功能来分,可能为首创。每种食物都论述了其性能、功效、宜忌等。《本草饮食谱》介绍了310多种食物的性味、功效等。
《随喜居饮食谱》是清代最有名的传统营养学著作,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作者是王士雄(1808-1868),浙江海宁人。王士雄深知饮食对人生的重要,他在书店前序中说:“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该书共载食物等330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类,各先述其性味;次述营养及可医疾病与效用,有少数饮食述其食用方法及烹调方法,饮食相忌相宜。该书刊刻次数较多,流传甚广,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传统营养学著作之一。
[Two]、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医学书是啥
〖One〗、《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Three〗、《神农本草经》(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总结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总结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One〗、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Three]、列举隋唐时期在天文历法,医学和药物学,建筑,印刷术方面的成就
[One]、科学技术的新阶段——走在世界的前列隋唐科技成就辉煌,要注意四个领域的成就及其特点。一是两个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二是天文历法——成就显著。三是医学——进步。四是建筑——成熟。要善于总结六个第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后期)印刷的《金刚经》;火药最早用于军事始于唐朝;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世界上最早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是唐朝僧一行;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注意掌握造纸术、火药与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火药在隋唐时期发明,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南宋出现管型火器,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印刷术经历了雕版与活字两个阶段,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北宋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术的最后发明。指南针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为了稳定性,制成了罗盘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回忆一下高二学过的世界近代史,开篇就讲过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欧洲的影响医学的进步,要注意把握两位医学家与三部医学著作。医学家——孙思邈、吐蕃名医元丹贡布。医学著作——《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部医典》(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建筑的成熟,集中体现在一城一桥上。一城——长安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技术高超。一桥——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石拱桥。天文历法的显著成就,集中体现在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的成就上。僧一行,俗名张遂,少年聪敏,博览经史,名动长安。由于不愿同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结交,为免其纠缠,出家为僧,仍勤奋攻读,精研数学,成就巨大。僧一行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大衍历》的制订与子午线的实测等。唐玄宗时,诏令僧一行负责制订历法。僧一行为了使历法与实际天象相符合,制造了一些天文仪器,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工具,取得了一大批新的实测数据,纠正了以前历法的不少错误,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大衍历》(《开元大衍历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把中国古代的历法制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显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后世制订历法,大都参照《大衍历》的结构,直到明朝末年,吸取了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一行从实测和对前人谬误的批判中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限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技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一行还从实测中得出子午线一度的弧长,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对地球子午线实测的第一人,是重大的创举。一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本可以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但他没有探究这一测量结果对地球形状认识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他走到了通过实测证明地球是球形的重大发现的边缘,却没有迈出关键的一步,实在可惜。[Two]、宗教和哲学的发展关于宗教的兴盛,主要掌握其原因与表现。隋唐时期,宗教兴盛主要是由于统治者重视宗教对人民的麻痹作用,以加强统治;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对待外来宗教,态度开明。宗教兴盛的表现:道教与佛教的兴盛、伊斯兰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建寺传教,逐渐发展起来。注意比较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途径:佛教→西汉末年,开始传到西域→东汉,明帝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传播开来→南朝时期,佛教大盛→隋唐时期,佛教渐趋中国化。伊斯兰教→唐初,流行于天山南部→从回纥传如内地→个中国内地第一个清真寺广州城内的怀圣寺。佛教的盛行,使僧侣势力、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出现了唐宪宗亲自礼迎佛骨以求福祚长存的事情,全国掀起了一次拜佛的空前热潮。韩愈感到,如果不能迅速重振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封建统治将会面临严重危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伦理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在当时,从社会经济与现实政治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韩愈用天命论——一种唯心主义来反对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引起了唯物主义者的反对。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针对韩愈的天命论,进行了有力地批判。联系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时期的王充、南朝时期的范缜的著述与思想,掌握唐朝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思想观点,是对古代历史上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到他们的思想,既是唐朝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当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化的反映。[Three]、教育的兴盛关于教育的兴盛,要掌握一个直接原因、三个重要表现。直接原因→隋唐科举制度的推动。三个表现: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专业教育开始兴起,出现了专科学校;私人聚众讲学很盛行。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兴盛,在培养大批官员与人才的同时,推动了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回忆汉朝历史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线索时期表现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宫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唐朝唐太宗、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教育兴盛,封建教育体制完备,出现了专科学校,私人聚徒讲学兴盛。[Four]、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语文课上学过很多的唐代作品,回忆一些经典篇章,思考作品创作的年代,白居易称颂李白、杜甫的诗: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解读: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而李白、杜甫又是唐朝众多诗人中的巨人。李白、杜甫分别被尊称为“诗仙”、“诗圣”,在唐朝与后世,有许多人把李白与杜甫放在一起,一比高下,纷争激烈。作为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高度评价了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反对过分地推崇或抑制任何一方。白居易揭露地方官强迫人民织造地毯,进贡皇帝说: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新乐府·红线毯》解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盘剥人民,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白居易的这首诗正是现实的真实写照。白居易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时代弊政,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控诉了地方官对人民的盘剥,发出了“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呐喊,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唐朝诗歌是古典诗歌的高峰,分析其兴盛的原因有四:①唐朝的长期繁盛,奠定了诗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大量杰出诗人的涌现。③诗歌的改革推动了唐诗的繁荣。④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对唐诗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对于唐诗的发展线索,要按照阶段与著名诗人为主线来掌握,可以制作一个简表帮助记忆。注意结合诗歌出现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和记忆。发展阶段诗歌类别代表人物代表作初唐陈子昂盛唐山水田园诗盂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参岑李白《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三吏”、“三别”中唐讽喻诗白居易《新乐府》晚唐咏史诗杜牧、李商隐[Five]、多姿多彩的艺术我国著名石窟艺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石窟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较多地保留了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隋唐时期的著名石窟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这一时期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多姿多彩。不仅表现在艺术领域多,风格多样,多有创新,还集中表现为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大量不朽的艺术作品。你知道吗?我国著名舞剧《丝路花雨》的动作设计主要来源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呢!舞剧将一批唐代舞蹈,如“百戏”、“七盘舞”、“反弹琵琶舞”、“伎乐天舞”、“莲花童子舞”、“凭栏天女舞”、“霓裳羽衣舞”、“盘上舞”等“复活”,使静止的壁画艺术获得了流动的生命,给舞蹈开辟了一条新路,将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敦煌壁画那典雅、蕴藉、浑厚、流畅的神韵展现于舞台。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