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黄河的流向特点

作者:本站原创 -
唐朝时期黄河的流向特点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时期黄河的流向特点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时期黄河的流向特点以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黄河入海流入意思
  2. 刘禹锡浪淘沙写出了黄河的哪些特点(两个)
  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

[One]、黄河入海流入意思

“黄河入海流入”是指黄河这条中国第二长河流的水流最终注入到大海中。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经过九个省区,流经许多大城市,如兰州、银川、郑州等,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黄海。这一过程中,黄河水流经历了漫长的旅程,承载着丰富的沉积物和水资源,对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黄河入海流入的意义不仅仅是水流的汇聚,更代表了黄河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Two]、刘禹锡浪淘沙写出了黄河的哪些特点(两个)

浪淘沙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黄河的黄河多沙、波涛汹涌的特点。《浪淘沙》为唐代诗人刘禹锡作品。原文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译文为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家门口。《浪淘沙》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豪迈的气概,奋发向上的情怀。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Three]、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

〖One〗、说到“黄河改道”,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火遍两岸三地的古装剧里,唐朝大臣正向唐高宗紧急汇报“黄河改道”的事情,却不料大臣们说得心急火燎,唐高宗却听得昏昏欲睡,竟真在朝堂上打起了瞌睡。好不容易醒了过来,却也只是打着哈欠回了一句:“不就是黄河改道嘛,只要对老百姓有利,朕就准他改道了。”当场雷翻群臣。

〖Two〗、不过,放在真实历史上,“黄河改道”可真不是皇上“准不准”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次改道,都是古代中国一场持久的灾难。

〖Three〗、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黄河的水文特点,也决定了它的多灾多难:5454公里长的黄河,平均每年带走16亿吨泥沙,下游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黄河“托”成一条地上的“悬河”。“改道”也成了极易发生的灾难。从古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黄河下游有记载的灾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也有二三十次,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

〖Four〗、这六次“大改道”,第一次发生在春秋年间的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浚县决口,在河北黄骅市入海。六百一十三年后,黄河在“新朝”年间再次改道,经过数年泛滥后,确立了从山东高清入海的河道。北宋仁宗年间,黄河又从濮阳决口,取道天津入海。

〖Five〗、金朝年间,黄河爆发了“夺淮入海”灾难,在中原一分为二,南线夺取淮河河道,北线从山东入河。明朝弘治年间,经过明朝整修,黄河彻底占领了淮河故道。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重新经山东流入渤海湾入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线路。这六次“改道”,史称“黄河六徙”。

〖Six〗、每次“改道”的背后,都意味着黄河下游空前的灾难,也见证了一代代顽强不屈的中国人,用辛劳汗水治理黄河的过程。而以破坏力和对今天的影响来说,六次“改道”里值得说说的,则是“第四次”和“第六次”。

〖Seven〗、首先是“第四次”,即黄河“夺淮入海”事件。虽然“夺淮入海”发生在金朝年间,但祸根却是宋金战争时种下。1128年,南宋守将杜充为阻遏金兵,扒开了黄河大堤,结果汹涌的黄河水从此疯狂南侵,肆意侵夺黄河故道,最终在1194年彻底占领了淮河河道。令淮河至今依然“没有出海口”。

〖Eight〗、这次改道,不仅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水文地貌,更带来严重生态灾难。曾经以风光秀美和物产丰富著称的江淮平原,在黄河水的冲击下,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更从此成了一条“灾河”。北宋苏轼笔下“自古涟漪绝地,绕廓荷花,要把吴兴比”的淮河流域,大大小小的湖泊被黄河泥沙淤塞,水患日益严重,从1400年到1900年的五百年里,淮河流域发生了三百五十次水灾,出名多灾多难。

〖Nine〗、而且在这场黄河改道灾难里,“夺淮入海”只是灾难的开始。当时的黄河,并非全部经淮河入海,而是分成了两股,北方的支流河道一直不稳定。从金朝到明朝中期,黄河的北方支流曾分成多股,要么入渤海,要么在安徽“夺淮”,仿佛野兽乱窜。直到明朝弘治年间,明王朝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在黄河北岸修筑千里大堤,断绝黄河北流,才算暂时缓解了水患。所以,黄河的“第五次”改道是人工行为,起因正是黄河的“第四次”改道。

〖Ten〗、从明朝中期起到清朝咸丰年间,明清两朝治理黄河,都是沿着弘治年间“改道”的线路。但公元1855年,由于多年战乱,外加黄河大堤年久失修,黄河在兰考决口,再次发生大规模改道。当时的黄河分成几大股窜入山东,沿着大清河故道入海。黄河“七百年夺淮”历史就此结束。但淮河流域的水患依然严重,山东地区又增加了新的水患。光绪年间起,黄河的河道才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1〖One〗、这次改道对山东意味着什么?随着这次改道,大量泥沙涌入山东,大量河湖被淤塞,土地严重沙化。山东也从此成为水灾多发地。昔日发达的山东漕运也从此衰亡。鲁西南地区受灾严重,先后出现了百万流民。从1855年到清朝灭亡,黄河发生了近四十次水灾,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山东。

1〖Two〗、“改道”的天灾背后,其实是惨重的人祸。晚清政治腐败,大量治河经费被鲸吞,治理黄河工程的进度,远远赶不上黄河泛滥的速度。所以从清末到民国,黄河灾害越演越烈。国民政府统治的三十八年,黄河有十七年发生灾害。“改道”后的灾难,成为旧中国苦难的缩影。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