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圣旨程序

作者:网络 -
宋朝的圣旨程序

大家好,宋朝的圣旨程序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北宋圣旨格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宋朝的圣旨程序和北宋圣旨格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传旨的步骤
  2. 北宋圣旨格式
  3. 明朝如何接圣旨

[One]、古代传旨的步骤

〖One〗、以唐朝为例(唐朝的丞相的权力比汉朝的小,但要比宋朝的大),所谓“圣旨”,皇帝是没有资格自己写或者让身边人写的,说得偏激一点,“圣旨”跟你这个皇帝的关系不大。

〖Two〗、一份圣旨的常规出炉程序是这样的:由中书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凤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件事情各自写一道圣旨(初稿),写好后送给自己的领导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其中选一道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再加以修饰润色,形成真正的圣旨(熟稿),然后送交给皇帝盖个章(皇帝如果有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话也可以用红笔写在圣旨的空白处,但他理论上没有直接否决圣旨的权力),然后再交给门下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鸾台)审查盖章,最后再交给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执行。

〖Three〗、也就是说,圣旨真正的决定权是在中书省,皇帝的任务是签字盖章,而门下省如果觉得这道圣旨不行,那他有权将它直接驳回,哪怕皇帝已经盖好章同意了也没用。只有经过以上程序,并且有中书省、门下省、皇帝三方共同盖章的圣旨才是有效的圣旨,否则就是非法的。

[Two]、北宋圣旨格式

〖One〗、宋朝圣旨的格式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或诏曰开头,中间为诏书内容,结尾以钦此加盖皇帝章加年月日结束。

〖Two〗、宋朝延续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Three〗、宋代的圣旨,在形式上是中书省写给门下省,让门下省审核的文件草稿。当门下省审核通过签章,政事堂中书门下平章事签章、参知政事签章、皇帝加盖玉玺之后。这份文件草稿,就具备法律效力。就变身成为圣旨。

〖Four〗、上述几个部门、人员,有一方对文件草案有异议,那这就还是一份文件草案,而不是圣旨。

[Three]、明朝如何接圣旨

〖One〗、太监拿着圣旨,到某人家中宣旨。进门口先说一声:圣旨到,谁谁接旨。然后,接旨人慌忙率领家人跪下。

〖Two〗、太监继续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何如何。最后,以"钦此"两字结尾。

〖Three〗、接旨人要在最后高呼一声: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先秦时代,诸侯的诏书一般是“命”“令”,自己则称“寡人”。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将尊后由王变成“皇帝”,“朕”也由大众之语(屈原《离骚》称朕,《芈月传》中芈月称朕,你就笑笑)变成了皇帝独享,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

秦始皇认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刻于玉玺之上,不过很难知晓当时发布的圣旨开头会怎么说,但是肯定会用“制”、“诏”、“诰”三字。

汉朝沿用秦朝制度,圣旨大抵上和秦朝无二。两晋南北朝时则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辞改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只是为了证明皇位的天授,并没有用在颁布诏令之上。

到了大唐,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开头一般用的是“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其实直到宋朝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且宋朝沿用唐制以“门下”二字开头,但是例如顽主宋徽宗则喜欢瞎搞搞,就会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

关于宋朝的圣旨程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